30年前,它还是偏隅一方的无名小厂,设备简单,技术薄弱,产品低端,年销售不足400万元。
30年后,它已成长为国家大型企业、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上万种产品覆盖八大领域,去年销售收入达到125亿元,跃居行业首位。
时下,制造业产能严重过剩,电缆行业尤是如此。多数电缆企业还停滞在中低端产品惨淡经营之时,它的车间却忙得热火朝天,有门槛要求的中高端产品供不应求。
它,就是管家婆最全免费资料大全20(以下简称“上上”),一个坐落于江苏省溧阳市的民营企业,凭借一份执着和实干,坚持技术创新、技术进步,在世界电缆制造领域挺起了中国民族的脊梁。
首战告捷,科技创新尝到甜头
“上世纪80年代,矿用信号电缆是我们的当家产品,光这一类电缆,基本就可以解决当时300多名员工的吃饭问题了。”快30年了,提及当年首次成功开发的新产品,上上董事长、总经理丁山华仍旧难掩内心的激动。因为,那是他第一次深刻体会到技术创新给企业带来的巨大推动。
那是1985年,上上前身“溧阳电线厂”与常州自动化研究所历经一年半,联合研制的矿用信号电缆通过国家鉴定,填补了国内空白。此次充分调研市场后开发的新产品相当振奋人心,而更加令人兴奋的是,矿用信号电缆如预期的一样,正对市场“口味”,一下子打开了销路。相较于常年生产技术含量较低的“大路货”,矿用信号电缆带来的附加值大大超出了预期。当年,企业产值、销售、利税、全员劳动生产率就增长了30%,利润更是翻了一番。
“那次首战告捷,让我们初次尝到了科技创新的甜头”。丁山华回忆道。当然他也敏锐地意识到,“企业要想持续发展,必须再投入,坚持科技创新。”于是就在当年,上上果断加大投入,增添了拉丝机,束线机、挤塑机、开炼机、密炼机等10余台生产研发设备,产品档次、生产能力、研发能力跨上一个新台阶,上上从此踏上了从制造走向创造的征程。
矿缆成功开发后,上上对新产品开发工作日益重视。1987年,塑料电力电缆和阻燃橡套电缆成功研制,上上完成了以生产电线为主到以生产电缆为主的重大转变,并更名为“溧阳电缆厂”。直至1998年,正式更名“管家婆最全免费资料大全20”为止,产品已从原来单一低档次橡皮线发展到橡皮、塑料、控制等九大类上千余种规格,产品结构逐步向高层次转化。这一段时间,宽领域、多规格电缆研发技术的积淀,也为后来开发更多、更新产品奠定了扎实基础。
致力高端,重大成果不断
进入新世纪,市场形势转变,普通电缆趋于滞销,紧密围绕市场开发适销对路新产品成为新课题。而随着国家一个个重大工程的接连上马,新兴产业如雨后春笋般大量兴起,开发特种电缆势在必行。
2001年,上上改制为民营企业。面对新身份、新形势,“掌门人”丁山华审时度势,明确提出了“精、专、特、外”的发展战略。其中,“特”就是坚持“科技创新”,大力开发特种电缆,力争“人无我有”、“高端致胜”。 这一战略思路的指引下, 上上自主研制的一大批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特种电缆先后走进市场,覆盖港机、轨道交通、风能、光伏、矿用、核电等众多领域,成为上上新的利润增长点。
卷筒电缆——为国争气、争光 在上上电缆南厂区,有一套类似“风车”模型的模拟试验装置,一批电缆正随着“风车”的高速旋转而反复收放,借以测试电缆长期运行的可靠性。“正在上面进行试验的卷筒电缆,是我们的争气电缆。”上上总工程师李斌十分自豪地介绍,“这种电缆经过近10年持续不断地改进,目前能承受的转速已达到每分钟300转,不仅全球最快,而且成功运行了2350小时,相当实际使用寿命达到7年,远远超过国外同类产品承诺的5年。”
而在2005年,卷筒电缆由于使用环境特殊,寿命非常短,进口的也仅可使用3-6个月,国产则只有几天。当时,占全球70%份额、世界上最大的港机企业——振华港机经多方打探后找到上上,恳请将卷筒电缆国产化。上上涉足海工类电缆的研发已有多年,足以支撑企业和国外电缆拼一拼,为国家争口气,于是上上答应了下来。
通过上千次的试验、耗费1年半的时间,上上成功研发出12KV、20KV及以下光纤复合卷筒电缆,填补了国内空白,成为世界上掌握这一产品材料、技术的屈指可数的制造企业之一。卷筒电缆也由此打入港机市场。随着上上卷筒电缆寿命逐年提升,振华港机索性把庞大的试验平台也运到了上上溧阳总部。
目前,上上海工类电缆已实现了系列化,研发的拖令电缆、拖链电缆、吊具电缆、耐泥浆电缆等均已投入应用,受到国内外用户的高度好评。
为加快研发成果的转化,上上大手笔投入进行多轮技改,引进国际一流生产装备,如今“三区四基地”的专业化生产格局优势正日益凸显,其中,光特种电缆生产基地就达12万平方米,生产规模、产品档次国内乃至亚洲第一,逐步实现了产品开发、制造无禁区的神话,“有困难,找上上”在行业内已普遍流传。
厚积薄发,填补世界空白
在特种电缆研发中,最为闪耀的当属核电缆。然而,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为了摘得核电缆明珠,上上苦苦积累了近20年。
早在上世纪末,上上决定开始进军被国内视为“烫手山芋”的核电领域,是我国第一批介入核电缆研发的企业。当时,上上的科技实力已十分雄厚,成熟的三大交联技术,铸就了华东地区的半壁江山。但该技术并不完全适用于核电缆。在几乎为零的基础上,上上科研团队毅然接受了挑战。即使在当时缺乏国家资金支持以及后来核电发展前景一度不容乐观的波动时期,上上核电缆的研发步伐也从未停止。
“起步阶段,技术是最大的一个困难。没有前人指导,只能根据技术规范自行研制,最多加上老外的样品,但很多还跟国内不一样,只能简单的借鉴。”副总工程师梁福才介绍说。于是,技术人员翻阅一本又一本国际文献,记录一项又一项技术参数,在理论和实践中一次又一次反复研究。靠着前期十多年电缆研发技术积淀、顽强的毅力和不懈努力,核电缆的研发相继有了可喜的成果。
1998年,1E级K3类核电缆成功研制,达到国内领先水平;2007年,1E级K1核电缆成功研制,填补国内空白。在核电缆领域上,上上逐渐有了话语权。随着两代、两代半核级电缆的问世,上上步步为营,再次启动了三代核电缆技术研究。
三代安全型AP1000核电站用壳内电缆被称为“核电缆领域的明珠”,技术难度可想而知。2010年底,国家核电工程公司向国际开展世界第一座三代核电站AP1000电缆研制招标,上上中标壳外电缆,美国一家公司中标壳内电缆。然而3个月后,美国公司在分析了技术难度和风险后,知难而退,选择放弃。上上再次接受挑战,迎难而上,承接了壳内、壳外核电缆全部项目研发重任,成为三代核电站的唯一电缆供应商。2013年4月,企业自主研制的三代核电AP1000壳内电缆(寿命由40年提高至60年)成功交付,该技术创造了上上有史以来的科研辉煌,填补了世界核级电缆领域的空白。
目前,国内核电缆市场,上上占到70%以上,在建的、已建的核电站中均有上上产品,并覆盖各类堆型,成为国内名副其实的核电缆第一供应商。
如今,上上产品不仅畅销国内,更远销至国外80多个国家和地区。“十二五”期间,上上科研投入不断加码。软实力上,上上推出了“1230”工程,联合10所国内知名大学与科研院所建立产学研联盟,邀请20名国内线缆技术顶级专家加盟上上,培养一支300人组成的专职研发团队,人才实力已扩大至原来的6倍。硬实力上,一座新的6000平方米的研发大楼正拔地而起,预计今年年底完工,届时,将建成国内一流的电缆产品、材料研发中试平台,科研水平将再上一个新台阶。与此同时,8万平方米的扩能车间也在同步施工,为科研成果更快、更好的转化打下更坚实基础。对于上上下一步发展,丁山华坚定地告诉记者:“坚持精、专、特、外,不断提升科技创新内涵,研发更多高新尖产品,替代进口,扩大出口,努力推动中国创造走向世界。”
(刊登于2014年9月5日 新华日报 A4版 作者:徐丹)